
8月7日,有好東西創(chuàng)始人陳郢,應虎嗅邀請,作為演講嘉賓做客“大咖私房話”。與眾多行業(yè)精英共同探討社交、社群應用于商業(yè)的未來前景。
與會的嘉賓有精英創(chuàng)業(yè)者、行業(yè)高管、投資人、對社交社群感興趣社會人士,他們針對社交社群提出了很多問題和疑惑,在此次虎嗅“大咖私房話”,希望通過與有好東西創(chuàng)始人陳郢的溝通和交流,能得到更清晰的思路。
陳郢提到,中國現(xiàn)代零售的歷史,是一個“貨→場→人”的轉變過程。而今,“人”成為核心要素走向臺前。圍繞“人”展開的零售模式是未來一個階段非常明晰的發(fā)展趨勢。
長久以來,傳統(tǒng)電商把人當作流量看待,是一個個跳動的數(shù)字,無論是AI還是算法,都在尋找“共性”,把握流向。而陳郢認為應該挖掘每個消費者的深入需求,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給人尊重和理解,消費者會反饋最真摯的信任。
最了解人的還是人,“有好東西甄選師”,他們自己就是消費者,也是某類人群中的一員,實時處于產品使用場景,最了解痛點和需求,只要給予資源,為他們賦能,他們就能為自己所在的圈層精準服務,這樣的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某種意義上真正的達到了“千人千面”。
無論是零售還是其他行業(yè),目前的主流形態(tài)仍然是中心化的邏輯方式,而中心化的企業(yè)形象,就會在消費者的分類邏輯里形成刻板印象。比如某企業(yè)就是做食品的,某企業(yè)就是做手機的,當他們向對方的領域進行探索時,即使有成熟的模式和技術,也會被消費者判斷為不專業(yè)。
因此,即使都有“商者無域”的展望,當企業(yè)由某種方式崛起后,進行品牌調性的突破和經營范圍的跨越都非常難,有時需要不斷的冒險進行品牌分割。消費者的認知邊界目前仍不是技術和人工智能所能突破的。
而“社交”正是打破認知邊界的有效途徑。包括有好東西在內的社交電商,正是以“社交”為核心的去中心化商業(yè)邏輯。正如“朋友圈”這種互相吸引而成自發(fā)社交結構,激發(fā)“人”的主動性,每一個社群中人都有相似的工作生活場景,處于相似的文化氛圍,社群會自主符合需求,并能夠不斷升級。從“垂直品類”到“垂直人群”,社交企業(yè)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形象,它的形象代表就是你所在的圈子。消費者的認知邊界不再拘束企業(yè),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有好東西的社群運營一直頗受贊譽,與會嘉賓很多人都擁有優(yōu)質的社群資源,希望能從有好東西學習到一些社群商業(yè)化的有益經驗。
陳郢提到,有好東西的社群在建立之初就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商品交易,希望得到商品服務的用戶自愿進群,銷售商品的甄選師是無可爭議的店主。這樣的方式有利于高效的管理和運營,也避免了對不需要服務的人的打擾。而大家已有的群資源,常常是用于溝通和交流的組織,進行商業(yè)化需要更復雜的方式。
“群”的壽命通常很短,有較長壽命的群,成員之間往往有更深層的社會關系,比如親人、朋友、同事,或者是這個群能提供有益的信息。而有好東西的社群正是后者,這樣的群往往溝通和交流并不頻繁,在群主經常發(fā)消息的情況下,仍然留在群內,就證明群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被認可,每天1~2次的瀏覽,就是十分有效的觸達,也是十分有優(yōu)勢的商業(yè)形式。
社交無域
“社交”的商業(yè)模式剛剛興起,但它基本上可以應用于各個領域,可以預見,“社交”將成為一種趨勢,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開拓和優(yōu)化社交模式,讓社會和人民認可和習慣社交零售。
陳郢在最后做出呼吁和總結
“有好東西從來不為越來越多的‘社交零售’同行而焦慮,相反,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探索,才能在零售的大背景中開拓出新的道路,人人在社交,社交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