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wǎng)訊(作者 李榮建 中東研究文選) 阿拉伯文化主要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島傳入歐洲。11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形成阿拉伯文化西傳的高潮。大量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等,為基督教禁錮下的歐洲打開了知識大門。
阿拉伯哲學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阿拉伯文學作品傳入歐洲,對歐洲文學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阿拉伯數(shù)學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計算數(shù)學的進步;阿拉伯天文學傳入歐洲,對歐洲天文學的迅速發(fā)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阿拉伯醫(yī)學傳入歐洲,豐富了中世紀歐洲的病理學、眼科學和外科學,為歐洲近代醫(yī)學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
伊斯蘭文明主要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島和十字軍東征等途徑傳入歐洲。
(一)西班牙
公元711年,北非阿拉伯人總督穆薩·本·努塞爾屬下的柏柏爾將領塔利格率軍攻占直布羅陀(意即“塔利格山”)、卡爾提亞和阿爾赫西拉斯,爾后進入內(nèi)陸,攻擊西哥德人的軍隊,占領科爾瓦多和托萊多。次年,穆薩親自率領由一萬多人組成的阿拉伯大軍進入西班牙,并相繼奪取了塞維利亞和梅里達。此后,阿拉伯大軍在西班牙境內(nèi)長驅(qū)直入,勢如破竹,到公元718年已占領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qū)。此時的西班牙被阿拉伯人稱作“安達魯斯”,成為伍麥葉王朝的一個行省。
阿拉伯人占領西班牙最初的幾十年里,由于內(nèi)部不和,阿拉伯人占領區(qū)處于各霸一方的分裂狀態(tài)。公元755年,伍麥葉家族的后代伍麥葉王朝第十任哈里發(fā)希沙木(公元724~743年在位)的孫子阿卜杜拉·拉赫曼·本·穆阿維葉來到西班牙。他在本族人的支持下,逐漸削弱割據(jù)勢力,于公元756年統(tǒng)一安達魯斯,建立了以科爾多瓦為首都的后伍麥葉王朝(公元756~1031年)。
后伍麥葉王朝衰亡后,在西班牙先后出現(xiàn)了20多個阿拉伯小王國,如以托萊多為中心的祖農(nóng)國(公元1032~1085年)、薩拉戈薩的胡德國(公元1039~1141年)等,以及后來在格拉納達興起的奈斯爾王朝(公元1232~1492年)。
阿拉伯人統(tǒng)治西班牙的700多年間(公元711~1492年),重視經(jīng)濟建設和文化教育,使西班牙在公元9、10世紀成為歐洲工業(yè)、農(nóng)業(yè)、商業(yè)和文化、科學、教育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在工業(yè)方面,阿拉伯人將大馬士革的金屬鑲嵌工藝、制革工藝、玻璃制造工藝技術(shù)帶到西班牙,并將中國的造紙術(shù)、養(yǎng)蠶知識等傳入西班牙。在農(nóng)業(yè)方面,阿拉伯人在帶領西班牙居民開鑿運河,興修水利的同時,把水稻、棉花、檸檬、桑樹、椰棗樹、杏子、桃子、石榴、桔子、葡萄、西瓜、番紅花等農(nóng)作物、水果和植物引進西班牙,豐富了西班牙的作物品種,提高了西班牙的農(nóng)業(yè)水平。此外,阿拉伯人還從東方傳入了馬和馬利諾種羊,加速了西班牙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在商業(yè)方面,阿拉伯人充分發(fā)揮其經(jīng)商才能,使西班牙同歐洲國家、拜占庭和西亞北非的阿拉伯國家保持著密切的商業(yè)聯(lián)系?;钴S的國內(nèi)外貿(mào)易,使西班牙市場得以繁榮。
在市政建設和文化教育方面,阿拉伯人治理下的西班牙也走在同期歐洲的前列。西班牙的都市整潔,街道寬闊,清真寺壯麗巍峨。科爾多瓦、托萊多、塞維利亞、馬拉加和格拉納達等城市,均設有大學和規(guī)模不一的圖書館,學者云集。僅科爾多瓦市就有大學和學校27所及70所圖書館。穆罕默德一世(公元852~880年在位)創(chuàng)建的科爾多瓦圖書館,到哈克木二世(公元961~976年在位)執(zhí)政時,該館圖書已達40萬冊。哈克木二世不僅派人四處收購圖書,還把自己珍藏的圖書贈給了這所圖書館。西班牙阿拉伯人的學術(shù)活動活躍而持久,即便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也很少間斷。他們在哲學、文學、史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學科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相繼涌現(xiàn)出文學大師伊本·阿卜德·拉比(公元864~940年)、醫(yī)學大師艾布·卡西木·扎赫拉維(公元976~1013年)、地理學大師白克里(卒于公元1099年)和哲學大師伊本·魯西德(公元1126~1198年)等。
阿拉伯人在治理西班牙期間,實行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不少西班牙人改奉伊斯蘭教。他們學習和研究阿拉伯語言和文化,為阿拉伯文化的繁榮和傳播做出了貢獻。
阿拉伯人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為學術(shù)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許多西班牙學者負笈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等地。與此同時,一些著名東方學者被聘請到西班牙講學。教育質(zhì)量高、學術(shù)空氣濃厚的西班牙著名大學,在一段時間里成為歐洲學子們向往的圣地。來自歐洲各地的學子們學成后回國,繼而將阿拉伯文化傳播四方。
11世紀初,西班牙人反抗阿拉伯人統(tǒng)治的斗爭進入高潮,并陸繼收復一些失地。一些阿拉伯學者和阿拉伯化的猶太人,為躲避戰(zhàn)禍而遷居法國南部和西歐其他一些地方,促進了阿拉伯文化和當?shù)匚幕慕涣鳌?/p>
公元1085年,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六世(公元1042~1109年)率領基督教徒攻陷托萊多城。公元1130年,雷蒙大主教(公元1126~1152年在位)在托萊多建立了一所正規(guī)的翻譯學校,用以搜集、整理、翻譯阿拉伯文化典籍和阿拉伯文書籍。該校卓有成效的翻譯活動持續(xù)了一個半世紀(公元1135~1284年),翻譯家把大批阿拉伯人撰寫的各學科著作和譯成阿拉伯文的希臘古典文獻翻譯成拉丁文,為阿拉伯文化的西傳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此外,享有“智者”美稱的阿方索十世(公元1252~1284年在位),于公元1269年在塞維利亞建立的用阿拉伯文和拉丁文授課和研究的學院,在傳播阿拉伯文化方面也功不可沒。
(二)西西里島
西西里島位于地中海中部,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是連接北非和歐洲的重要海上通道。
公元827年,阿拉伯大軍出征西西里島,在馬爾薩登陸以后,向巴勒莫挺進。由于軍中鼠疫蔓延,進軍受阻,后得到來自西班牙的阿拉伯軍隊的增援,才于公元831年征服巴勒莫及其周圍地區(qū)。公元834年攻克墨西拿,公元878年占領錫臘庫扎,公元902年攻陷托爾米納,從而完全結(jié)束了拜占庭人對西西里島的控制,使該島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省區(qū)。
阿拉伯人占領巴勒莫不久,即開始向意大利擴張,占領了卡拉布里亞、巴里和塔蘭托等城市。公元9世紀末,基督教徒把阿拉伯人趕出了意大利。公元11世紀下半葉,統(tǒng)治西西里島的阿拉伯人內(nèi)部鬧矛盾,使政府處于分裂狀態(tài),招致諾曼人的入侵,并最終于公元1091年被羅吉爾一世(公元1031~1101年)征服。諾曼人建立的西西里王國,取代了阿拉伯人在西西里島近200年的統(tǒng)治。
阿拉伯人統(tǒng)治西西里島期間,把阿拉伯文化帶進該島。他們還將棉花、油橄欖、柑桔等種植技術(shù)傳入西西里島,并帶領本地居民開溝挖渠打水井,發(fā)展了島上的農(nóng)業(yè)。此外,他們利用島上的自然資源,提煉出銅、鐵、銀等,并擴大了該島的對外貿(mào)易。10世紀末時,西西里島首府巴勒莫已有清真寺300余座。文化教育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阿拉伯人播下的阿拉伯文化的種子,在諾曼人統(tǒng)治時大面積開花結(jié)果。
羅吉爾一世非常欣賞和重視阿拉伯文化。他保留了阿拉伯人制定的行政體制,讓一些穆斯林繼續(xù)擔任高級官吏。他重用阿拉伯學者,使他們得以發(fā)揮其聰明才智。
羅吉爾一世的兒子羅吉爾二世(公元1130~1154年在位),更是醉心于阿拉伯文化。他穿的長袍上繡有阿拉伯文字的裝飾。他在巴勒莫修建的一座教堂,天花板的圓形裝飾上刻著庫法體的阿拉伯銘文。他執(zhí)政時期制造的錢幣上也鑄有阿拉伯文。羅吉爾二世喜歡和推崇阿拉伯文化,在他的影響和保護下,西西里島學者薈萃,人才濟濟,其中最有名的學者是阿拉伯地理學家伊德里斯(公元1100~1166年)。伊德里斯曾在科爾多瓦大學學習,游歷過埃及、希臘等地,知識淵博。他總結(jié)托勒密、花拉子密和馬斯歐迪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引用大量根據(jù)實際測量得到的新材料,用阿拉伯文編著了內(nèi)容豐富的世界地理志《云游者的娛樂》,題贈羅吉爾二世。他還為羅吉爾二世制作了一個銀制天球儀和一張圓盤形的世界地圖。
羅吉爾二世的外孫、德國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二世(公元1215~1250年在位)統(tǒng)治西西里島時,不僅在私生活上極力仿效阿拉伯人,而且相當重視阿拉伯文化。他從巴格達和大馬士革等地招聘各類學者,到他的宮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還從埃及聘請了幾位專家,試驗用太陽孵化鴕鳥蛋。他曾多次向埃及和西班牙等地的穆斯林統(tǒng)治者請教數(shù)學和哲學上的難題,并命人翻譯了許多阿拉伯文書籍。公元1224年,腓特烈二世創(chuàng)辦了那不勒斯大學,這所大學的圖書館收藏了大量阿拉伯圖書。一些有名的歐洲學者曾在那不勒斯大學學習,如中世紀歐洲著名的經(jīng)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公元1225~1274年),就畢業(yè)于該大學。
阿拉伯文化不僅在西西里島進一步普及,還順利傳入西西里王國統(tǒng)治下的意大利南部地區(qū),并由此傳到歐洲其他地區(qū)。公元11~13世紀,西西里島成為向歐洲傳播阿拉伯文化的橋梁之一。另外,生活在法國南部蒙彼利埃和北部巴黎的翻譯家,也曾把大量阿拉伯文著作譯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公元11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末,歐洲翻譯家把肯迪、法拉比、伊本·西那、安薩里、伊本·魯世德、花拉子密、拉齊、白塔尼、賈比爾·本·哈揚、扎赫拉維、比特魯吉等50多位阿拉伯學者的253部阿拉伯著作譯成拉丁文、希伯來文、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等西方文字,并且把約200余部譯成阿拉伯文的古希臘著作譯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歐洲由此重新發(fā)現(xiàn)了希臘學術(shù)著作,進而掀起一個研究古典文化的熱潮。歐洲學者對希臘、阿拉伯學術(shù)著作的翻譯和研究,為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李榮建,武漢大學教授、湖北省禮儀學會會長,湖北省演講協(xié)會副會長,畢業(yè)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先后留學埃及、敘利亞,曾任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一等秘書、政治處副主任,人民日報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曾相繼出版其專著《阿拉伯文化與西歐文藝復興》等書籍。
編輯:劉陽